所属科学技术领域:轻工——粮油产品储藏与加工
1998年以来,我国大型粮库的规模储粮通过“四合一”储粮技术的推广取得显著突破,而占我国粮食产量40%~50%的农户储粮,仍然存在基础条件差、虫霉鼠危害严重、每年农村储粮损失8%~10%,经济损失400亿~500亿元的严重问题。項目组以粮食储运國家工程实验室相关成员單位为主体,历经13年,跟踪农业生产方式改革进展,结合國家科技计划項目,系统研究了农村储粮的基本规律、关键技术和装备,形成了适合从小农户、村镇集体、规模化新型合作组织以及到农村粮食经纪人等不同需求的农户储粮技术体系,开展了符合农村储粮特点的低成本多功能大仓容储藏、高效自动保质干燥、安全可靠易操作虫霉鼠防治、信息检测保障等农村储粮先进技术和装备的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
1主要科技内容
1.1农村储粮先进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和大规模推广应用:通过全国性系统调查、建立农村储粮模型和研发成套技术,为國家政府部门科学论证农村储粮在國家粮食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薄弱环节和损失情况,制定和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和《“十二五”农户科学储粮建设规划》提供了支撑;集成研发了适合我国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的8套农村储粮模式,首次建立了适合中國农村特点的“六位一体”、“三线并举”的农村储粮技术体系;支撑國家投资83.4亿元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推广,累计直接推广了农村储粮设施955.93万套,年减少粮食损失97.6万吨,已累计增收356.59亿元,近3年为147.69亿元。
1.2农村储粮保质减损技术基础的构建:研究了农村储粮条件下的粮堆湿热转移、品质陈化和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实施了生态调控、物理防护、信息保障的系统安全储粮策略;通过关联度灰色分析法,筛选出了淀粉峰值黏度和脂肪酸值两个储粮品质致劣特征标识物并建立了预测模型;系统建立了多粮种吸附/解吸差异参数平衡水分、安全水分精确计算等7组农村储粮基础数学模型,形成了工具化图表和规程,部分成果已纳入國家行业标准。
1.3农村储粮成套适用装备的研创:以储粮生态理论为指导,开发了11种标准化农村储粮仓型及安全防护药剂,3项适合大农户及合作组织粮食烘干和储藏的先进测控技术及整机装备,通过仓型结构的试验优化、测控方法创新、关键指标的改进等全面提升了我国农村储粮的技术水平。
1.4 农村储粮信息化产品与系统开发:研究了多种农村储粮配套质量检测技术和产品;建立了國家、省区、基层粮食部门三级农村储粮技术信息服务体系;以多种渠道和形式对我国30个省和部分发展中國家进行技术培训、咨询和技术输出。
2.技术经济指标
推广应用范围内,农村储粮损失率由8~10%降至2%以下,储粮真菌毒素降到國家食品卫生标准以下,虫鼠防治达到國家相关安全标准;适合规模农户及合作组织的干燥储藏技术指标显著改善,循环干燥全域水分测控精度±0.5%以内,连续干燥全程水分测控稳定度90%以上,储粮机械通风节电50%以上,关键指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項目推广面25个省区市,主动应用该技术覆盖面为30个省市区。
3.主要研究成果
该項目获得授權發明專利24项,国际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SCI检索20篇;软件著作权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培养技术骨干1万多人;标准6项,其中5项國家标准、1行业标准;第三方鉴定产品7项;承办对发展中國家的农村储粮技术培训,计12期21个國家284名学员。
4.科技进步的作用
項目成果推动國家投入,优化了我国粮食储藏安全体系结构;“是千百年农村储粮方式的一次革命”(引自國家粮食局《关于报送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情况总结函》国粮展【2013】37号);提升了农村储粮安全卫生水平;降低了粮食产后损失水平;构建了农村储粮技术基础,使农村储粮关键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夯实了粮食及食品安全基础,推动了我国以及发展中國家储粮技术进步,影响了一批企业的产业布局。
5.成果推广及效益
在全国累计推广了农村储粮设施955.93万套,年减少粮食损失97.6万吨,已累计为农户增收356.59亿元,近3年为147.69亿元,相当于增加300万亩左右良田。
二、客观评价
验收及评审意见
1.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項目丰产科技工程《粮食主产区农户储粮减损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2011BAD16B16)专家组评审意见:
“围绕农村粮食物流衔接的新仓型开发、规模化种植户需求的大型仓型开发、农户储粮集约化干燥技术和装备开发,不同区域虫霉鼠应用技术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攻克不同水分、不同粮种可以实现同时干燥等一批关键技术”
驗收專家:戴景瑞院士,李玉院士等
2.科技部组织“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三大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2006BAD02A17)课题验收专家意见:
(1)制定出适合不同地域、不同粮种使用的9种仓型的农户粮仓《标准化通用图集》,制定了《农户小型粮仓建设标准》,研发了8套农户安全储粮技术工艺模式,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农户储粮技术体系,示范农户年储粮损失率己经降低至平均1.02%。
(2)通过农户储粮通风降水规律研究,解决高水分玉米和偏高水分稻谷安全储藏技术难题;建立农户安全储粮知识库和农户存粮预测数学模型,为农户储粮信息化和农村粮食物流技术发展奠定基础。
驗收專家:戴景瑞院士等
3.科技部组织对“十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項目“减少三大粮食作物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专家验收意见:
该课题组首次在全国11个省大规模进行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将“六位一体”(技术、装具、方法、药剂、培训、技術服務)的基本思路和“三线并举”(技术集成示范、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的实施路线应用于农村储粮,取得一大批科技成果,产生了综合示范效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驗收專家:劉更另院士、袁隆平院士、黎懋明教授
4.國家粮食局对“农户储粮损失调查"方案论证会专家意见:
(1)调查方案根据对我国农户储粮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以储粮生态理论为指导,按七个储粮生态区域进行分层,采用多阶段不等概率 PPS系统抽样与等概率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所设计的方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2)农户储粮损失调查方案首次按照统计学随机抽样原理并应用较先进的抽样技术进行设计,设计抽样调查的相对极限误差率在5%以内,保证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权威性。该调查方案和方法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專家組組長:靳祖訓教授
该课题组对我国农村地区农户储粮抽样调查方案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内容科学、方法可行,值得推广应用,在以下方面具有创新、前瞻性:根据我国农户储粮生态区域特点,提出了储粮生态地域概念,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层三
國家統計局專家:周巍教授
鉴定意见
1.2007年农户储粮仓标准图论证会,专家组认为: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等單位报来的11种仓型结构合理、储粮安全可靠、进出粮方便、操作简便、美观耐用、技术成熟、价格适宜,宜推广使用。
倉型論證會專家組
2.吉林省科技厅对吉林大學承担的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項目“粮食产后加工节能减排关键技术与示范”(任务书編號:20096036)的鉴定意见:
该項目在薄层干燥工艺及设备,干燥过程水分在线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创新性,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專家組組長:母德強教授
重要科技奖励
項目获得9项重要科技奖励,其中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項。具体如下:2007年中國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Ly-cg-2007-104);2008年中國粮油科学技术一等奖(Ly-cg-2008-102);2014年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4j1k007);2005年中國粮油科学技术奖二等奖(Ly-cg-2005-211);2006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062050001);(Ly-cg-2008-102); 2016中國粮油科学技术奖二等奖(Ly-cg-2016-203);2012年中國粮油科学技术奖二等奖(Ly-cg-2012-201);2013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2-J-279-R01/07);2013年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2013J-3-08-01)。
评价意见
1、技术评价
中國粮油学会2017年12月组织了以李玉院士、岳国君院士、靳祖训教授为组长和副组长的科技成果评价会,对項目的评价意见为:“項目在农村储粮先进技术与适用装备系统集成、储粮损失减少水平、装备关键技术指标等方面具有创新性,技术成果推广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2、经济评价
中國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17年11月对項目进行了经济评价。结论为:“该项科研成果在经济效益计算年限内,已经累计推广农户储粮设施955.93万套,累计减少粮食损失97.6万吨,已经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356.59亿元,其中近三年创造的经济效益为147.69亿元,该科研成果平均每年能为社会增加42亿元的经济效益,用于该项科研成果的每1元研制费用,平均每年可为社会增加20.08元的纯收益,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三、推廣應用情況
項目实施以来,已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推广了农村储粮设施955.93万套,年减少粮食损失97.6万吨,已累计增收356.59亿元,近3年为147.69亿元,相当于增加300万亩良田。主动应用该技术的辐射面达30个省区市,并扩展向一些发展中國家。
四、主要知識産權證明目錄
知識産權類別 |
知識産權 具體名稱 |
國家 |
授權號 |
授權 日期 |
證書 編號 |
權利人 |
發明人 |
發明專 利有效 状 态 |
發明專利 |
一種利用水勢圖進行糧倉機械通風作業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
中國 |
ZL201410265033.9 |
2016年10月17日 |
第2357044號 |
吉林大學,長春吉大科學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
吳子丹、吳文福、陳思羽、劉哲、吳玉柱、陳龍、秦骁、李興軍、張忠傑、張亞秋、韓峰、徐岩 |
有效 |
發明專利 |
基于連續質流法的連續谷物幹燥水分在線測控方法及系統 |
中國 |
ZL201510741409.3 |
2017年2月15日 |
第2376438 |
吉林大學,長春吉大科學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
吳文福、劉哲、韓峰、張亞秋、徐岩、吳玉柱、吴新怡 |
有效 |
發明專利 |
玉米容重在線檢測儀及其檢測方法 |
中國 |
ZL201410473024.9 |
2016年05月25日 |
第2089733號 |
吉林大學 |
吳文福、韓峰、張亞秋、劉哲、李洪莉、吳玉柱、徐岩 |
有效 |
發明專利 |
一種谷物循環幹燥機 |
中國 |
ZL201410252854.9 (2016-600095日本) |
2016年07月06日 |
第2134693 |
長春吉大科學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
吳文福、張亞秋、韓峰、刘春山、劉哲、吳玉柱 |
有效 |
發明專利 |
一種立式濕熱控速薄層幹燥試驗台及幹燥方法 |
中國 |
ZL201610184049.6 |
2017年6月16日 |
第2523341號 |
吉林大學 |
吳文福、金毅、張亞秋、韓峰、徐岩、息裕博、萬曙峰、王炫權、楊少奇、齊德波 |
有效 |
發明專利 |
一種可折疊式農戶儲糧倉 |
中國 |
ZL201510009210.1
|
2016年6月22日 |
河南工業大學 |
王若蘭,黃亞偉,白旭光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基于圖像處理技術的小麥水分快速測定方法 |
中國 |
ZL201310329180.3 |
近期授權 |
第2662597號 |
河南工業大學
|
王若蘭,劉莉,王志山
|
有效 |
發明專利 |
一種利用氣輔法的散物料水分在線檢測儀的誤差消除方法和裝置 |
中國 |
ZL201610522631.9 |
2017年5月3日 |
第2473604號 |
吉林大學,長春吉大科學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
吳文福、劉哲、韓峰、張亞秋、徐岩、吳玉柱、吴新怡 |
有效 |
發明專利 |
一種基于溫濕監測的糧倉內部點糧食水分檢測方法 |
中國 |
ZL201410265035.8 |
2016年06月14日 |
第2239163號 |
吉林大學,長春吉大科學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
吳文福、吳子丹、劉哲、陳思羽、張亞秋、韓峰、徐岩、張忠傑、李興軍、吳玉柱、陳龍、秦骁 |
有效 |
發明專利 |
一種原位測量糧倉單元裝置 |
中國 |
ZL201610311156.0 |
2017-07-04
|
第2542228號 |
吉林大學 |
吳文福、吳玉柱、張忠傑、吳子丹 |
有效 |
五、主要完成人情況
姓名 |
排名 |
行政職務 |
技術職稱 |
工作 單位 |
完成 單位 |
對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
吳文福 |
1 |
|
正高 |
吉林大學 |
吉林大學 |
是項目农村储粮技术基础及先进技术的重要贡献者。进行了粮食安全储藏体系结构分析,进行了高水分粮自然通风降水结构的试验优化,开发了3项大农户农村储粮先进测控方法及其机型,5个型号产品列入國家农机补贴补录。對公示材料“一、1”中的1、2、3、4项内容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有创新性贡献,投入項目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以上。旁證材料有發明專利21项,国际PCT 3项,软著2项;检索论文17篇,其中SCI 6篇;主持获奖4項。 |
蘭盛斌 |
2 |
副所長 |
正高 |
中儲糧成都糧食儲藏科學研究所 |
中儲糧成都糧食儲藏科學研究所 |
制定項目總體實施方案並參與了項目的全部實施過程,爲“十五"、“十一五"兩個糧食豐産重大科技專項關于農戶儲糧的兩個課題負責人以及全國農戶科學儲糧專項總技術負責人。對公示材料“一、1”中的1、2、3、4項內容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工作有創新性貢獻,投入項目技術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以上。旁證材料有行業標准2項;論文3篇;獲獎2項。 |
王若蘭 |
3 |
系主任 |
正高 |
河南工業大學 |
河南工業大學 |
對公示材料“一、1”中的1、2等部分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工作均有创新性贡献。投入该項目技术研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以上;是項目农村储粮技术基础的重要贡献者,参与了項目的全部实施过程,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粮食丰产重大科技专项的子课题负责人,负责华北平原小麦子课题全面工作和所有技术材料的撰写、审阅、确定;旁證材料有發明專利2项,检索论文7篇(其中SCI1篇),主编著作3部,制定行业标准1项,获奖2項。 |
董殿文 |
4 |
|
正高 |
遼甯省糧食科學研究所 |
遼甯省糧食科學研究所 |
對公示材料“一、1”中的1、3项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均有创造性贡献。 投入该項目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以上。東北玉米産區項目負責人,負責糧食豐産科技工程課題東北區域的全面工作和組織實施遼甯農戶科學儲糧專項技術工作。組織研發高水分玉米穗金屬網系列儲糧倉和儲藏工藝;組織編制農戶科學儲糧科普資料;是東北區域玉米糧倉研發、設計、儲藏技術集成、儲糧損失調查和技術示範的組織者和完成者。旁證材料有科技獎勵2項;檢索論文1篇。 |
吳子丹 |
5 |
無 |
教授 |
吉林大學 |
吉林大學 |
對公示材料“一、1”中的1、2、3项内容的科技创新工作有创新性贡献,投入項目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是項目农村储粮技术基础的重要贡献者,为粮堆湿热平衡模型和储粮图形化湿热调控技术原创者,并与第1、7等完成人共同完成了优化,被称为“WU模型”,是农村储粮技术基础的关键。旁證材料有發明專利3项;获奖1项;检索论文8篇(SCI 2篇)。 |
郭道林 |
6 |
所長 |
研究員 |
中儲糧成都糧食儲藏科學研究所 |
中儲糧成都糧食儲藏科學研究所 |
對公示材料“一、1”中的1、3项内容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有创新性贡献,投入項目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以上。本人参与了項目的全部实施过程,参与了“十五”、“十一五”两个粮食丰产重大科技专项和农户科学储粮专項。旁證材料有专利1项;行业标准1项;获奖2項。 |
李興軍 |
7 |
無 |
副研究員 |
國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
國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
對公示材料“一、1”中的2、3項內容的科技創新工作有創新性貢獻,投入項目技術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以上。是項目農村儲糧技術基礎的重要貢獻者。建立糧食平衡水分測定方法,測定我國主要谷物和油料不同品種類型的平衡水分等溫線,提出了多項式平衡水分方程,比較了同一糧種不同類型的吸濕特性及微分吸著等熱,提出我國糧食收獲後處理中要嚴格區分水分吸附與解吸行爲,並依據研發的五大糧種解吸等溫線分析糧食相對和絕對安全儲藏運輸水分。同時比較了初始含水率不同的五大糧種的水分解吸/吸附速率。旁證材料有获奖1项;检索论文11篇(SCI 5篇)。 |
白旭光 |
8 |
系副主任 |
正高 |
河南工業大學 |
河南工業大學 |
對公示材料“一、1”中的1、2部分的技术创新工作有创新性贡献。投入该項目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以上。参与了項目的全部实施过程,为“十五”、“十一五”两个粮食丰产重大科技专项中“华北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子课题主要完成人。参与华北地区技术推广工作,负责山东省技术推广工作。旁證材料有获授權發明專利1项,出版著作4部,国标1项,获奖1項。 |
周 云 |
9 |
|
正高 |
遼甯省糧食科學研究所 |
遼甯省糧食科學研究所 |
對公示材料“一、1”中的1、3部分的技術創新工作有創新性貢獻。投入該項目技術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以上。項目主要研究人員,爲“十五”和“十一五”糧食豐産科技工程東北區域農戶玉米儲藏減損課題和遼甯農戶科學儲糧專項技術負責人。主持研發設計了儲存高水分玉米穗的金屬網系列儲糧倉和科學儲糧工藝;編制農戶科學儲糧科普資料;用PPT等形式講解糧倉制造工藝和培訓農戶科學儲糧帶頭人;提出《農戶小型糧倉建設標准》技術參數要求。旁證材料有行业标准1项,获得科技奖励1項。 |
柳芳久 |
10 |
總經理 |
正高 |
黑龍江中良倉儲技術工程有限公司 |
黑龍江中良倉儲技術工程有限公司 |
對公示材料“一、1”中的1、3部分的技術創新工作有創新性貢獻。投入該項目技術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以上。研究开发的JSWG120-Ⅰ型钢网式圆仓和JSWG120-Ⅱ型钢网式矩形仓被國家批准《黑龙江省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采用仓型。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就研究开发了稻草板保温仓、双网式通透通风干燥仓、小钢板储粮仓、無骨架钢网仓、钢网式通风干燥仓、移动式烘干储粮仓等六种不同类型。参加國家粮食行业标准《小型储粮仓建设标准》的编写与审定研讨工作。组织建立《农户科学储粮》应用示范点包括吉林、黑龙江、河北三个省六个,参与示范户达300多个,受培训讲课3000多人次。受扩散宣传教育面50多个乡镇。 |
六、主要完成單位及創新推廣貢獻
主要完成單位 |
創新推廣貢獻 |
中儲糧成都糧食儲藏科學研究所 |
1.中儲糧成都糧食儲藏科學研究所(原國家粮食储备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是“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领域课题的牵头單位和总体技术协调單位,也是國家发改委全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的总体技术支撑單位,牵头完成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减少三大粮食作物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三大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作为核心單位参与编制了《“十二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制定技术、装具、方法、药剂、培训、服务“六位一体”的基本思路和技术集成示范、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三条并举”的实施路线。 2.組織示範區廣大農戶實施科學儲糧,增加了農民收入,産生了顯著的綜合示範效應。在三大平原的12個省已經建立了科學儲糧核心示範戶15474戶,並通過全國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和《“十二五”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建設規劃》的實施,每年爲農民增加直接經濟效益22億元,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3.主持完成了 “項目科技創新”中1、2、3、4項內容均有重要貢獻,特别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农村储粮技术体系,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
吉林大學 |
1.是項目相关的农村储粮技术基础、先进技术的重要完成單位。参与了大农户及合作组织储粮适用装备的研发和推广。进行了高水分玉米自然通风降水储粮仓的试验、建模和结构优化,粮堆湿热平衡图形化湿热调控、循环干燥及连续干燥等的先进控制新技术的研发。項目开发5个型号大农户干燥机产品被纳入國家补贴目录,实现了对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的出口。 2.“十二五” 期间通过组织了“863”计划項目“粮食连续干燥数控技术及分布式测控系统”(2006AA10Z256)、國家粮食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粮食干燥控速模型及智能系统的研究(20133001)"等的实施,是項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3.对項目“項目科技創新”中的創新點1、2、3、4均有重要貢獻。 |
河南工業大學 |
1.河南工業大學(原郑州粮食学院)始建于1956年,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为國家粮油行业培养大量人才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河南工業大學是國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划項目华北平原小麦产区的項目负责單位,负责华北区域全面工作,是項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3.提供了項目的过程管理、经费管理和对外联络、协调。为項目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设施、设备、资料、人员的支持,保证了項目的顺利完成。 4.对項目技术成果示范区的推广、技術服務站的建设提供了人力及资金支持。 5對“項目科技创新”中的2、4等部分的技術創新工作有創新性貢獻。 |
遼甯省糧食科學研究所 |
1.该所是國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十五”、“十一五”科技公关和科技支撑计划項目东北玉米产区的項目负责單位,负责东北区域全面工作。主持设计课题的实施方案,组织各课题承担單位进行课题实施、示范、验收等工作。是东北玉米产区粮仓设计、研发、玉米储藏技术集成、农户储粮损失调查和农户储粮技术示范的组织單位和完成單位。组织调查确定东北区域玉米产区农户储粮损失原因;建立农户科学储粮试验核心区与示范区;提出使粮仓具有自然降水、保持粮食原有品质和防霉防鼠功能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与结构;组织研发、设计、集成了6套粮食安全储藏工艺技术。 2.到2017年底,组织实施了辽宁省66.7万个农户科学储粮仓的推广应用、现场技术指导与技術服務,累计减损粮食129.9万吨,增收51.9亿元;节省燃煤52万吨,降低粮食烘干成本6.49亿元;减少高水分运输费0.72亿元;节约保管费用10.4亿元;累计经济效益69.5亿元。 3.对“四、主要科技創新”中的1、3等部分的科技创新工作有创新性贡献。 |
國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
1.測定了我國五大糧種不同品種類型的平衡水分等溫線,並采用優化的CAE方程進行擬合,新的CAE方程用于稻谷、小麥及玉米智能化降溫機械通風,顯著節約電能50%-75%。 2.比較了同一糧種不同類型的吸濕特性及微分吸著等熱,提出我國糧食收獲後處理中要嚴格區分水分吸附與解吸行爲,不必考慮類型的影響。並提出了多項式平衡水分方程,依據研發的五大糧種解吸等溫線方程分析了糧食相對和絕對安全儲藏運輸水分。同時比較了初始含水率不同的五大糧種的水分解吸/吸附速率。 3.發表SCI文章5篇,EI文章6篇,這些應用基礎研究結果完善了我國糧食平衡水分理論體系,顯著提高了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爲農村儲糧收獲後幹燥、通風技術及新倉型設計提供了數據支撐。 4.對“項目科技創新”中的2、3等部分的科技創新工作有創新性貢獻。 |
湖南省糧油産品質量監測中心 |
(前湖南省糧油科學研究設計院)参与了項目的全部实施过程。根据南方稻谷储藏的特点,自主开发适合于湖南农户储粮的新仓型两种(水泥板组合仓和金属板组装仓),绿色防鼠剂一种和生物杀虫剂一种,并主持湖南、江西两省农户科学储粮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的建设。从2009年起负责湖南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的组织实施、技术支撑和质量监理工作,6年来将农户科学储粮新技术、新产品、新装貝推广到湖南省13个市州59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受惠农户58万户。对“項目科技創新”中的1、3等部分的科技創新工作有重要貢獻。 |
吉林省糧油科學研究設計院 |
在項目中,承担吉林省农户科学储粮仓型的研制、技术支持与示范推广工作,在“十一五”期间研制了JSWG-120、JSWG-220两种型号,四种仓型,己通过国粮局专家组的鉴定,成为吉林省农户科学储粮的定型产品,目前已在吉林省推广了45.6万套,形成30个示范村屯,对带动吉林省农户科学储粮起了积极作用,为使用农户减少粮食损失8.3亿斤。为使項目成果惠及更广泛、增加实用性,进一步研制出 JSWG-300、JSWG-600、JSWG-12、JWG-1500四种型号农户储粮仓。每年为农户发放科学储粮知识材料十万份,促进了吉林省农民科学储粮的水平。对“項目科技創新”中的1、3等部分的科技創新工作有重要貢獻。 |
七、完成人合作關系說明
该項目集合了粮食储运國家工程实验室相关7个單位的研究人员,包括中儲糧成都糧食儲藏科學研究所(简称“成都所")组织吉林大學(简称“吉大”)、河南工業大學(简称“河工大")、遼甯省糧食科學研究所(简称“辽宁所")、國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简称“国粮院”)、湖南省糧油産品質量監測中心(前湖南省糧油科学研究设计院,简称“湖南质检中心")、吉林省糧油科學研究設計院(简称“吉林院")。其中成都所为牵头單位,其他为合作單位。
该項目以“十五”至“十二五”期间承担的國家科研項目为基础,形成该項目技术内容。具体涉及“十五”國家科技攻关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項目“减少三大粮食作物农户储粮损失技术集成与示范”(2004BA520A17);“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項目國家科技支撑计划“三大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2006BAD02A17);辽宁省“十一五”科技计划重点項目“辽宁农村储粮装备技术及绿色储粮示范”(20062015007);“十二五” “863”计划項目“粮食连续干燥数控技术及分布式测控系统”(2006AA10Z256)”;“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項目國家科技支撑计划“粮粒传热和粮堆湿热传递参数研究”(2009BAD0B04-1);國家粮食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粮食干燥控速模型及智能系统的研究(20133001)等6个前期項目或课题。
成都所重点负责该項目的技术路线和组织实施,负责完成农村储粮现状调查、储粮规模数学模型建立、农村储粮适用装具设计、绿色储粮药剂以及农村储粮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吉大重点完成大农户先进干燥技术及适用机型的研究、高水风玉米自然通风降水结构的试验研究及优化、粮食安全储藏体系结构分析,参与农村储粮信息化产品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河工大重点开展农村储粮保质减损机理与模型的研究、华北平原各省农户储粮技术开发和应用。辽宁所主要完成东北地区农村储粮损失的调查分析以及适用装备的开发,并与吉林院和吉大开展东北平原各省农户储粮技术推广应用。国粮院重点开展农村储粮湿热调控模型及工具化图表的试验和理论研究。湖南质检中心协助成都所重点开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各省农户储粮技术开发和应用。項目人员均为各單位课题实施主要成员。
成都所还是全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的总体技术支撑單位,吉大、河工大、辽宁所、国粮院、湖南质检中心、吉林院均是专项实施的重要参与單位,各單位科技成果是項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項目人员也是項目成果的重要贡献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