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水資源匮乏的困境,內蒙古通遼市科學謀劃,在科爾沁區、開魯縣、科左中旗高起點、高標准建設了3個10萬畝連片節水增糧高産高效現代農業示範區,在科爾沁大地上奏響節水增糧進行曲。
位于世界黃金玉米帶的通遼市,糧食産量占全區1/4強,擁有“內蒙古糧倉”的美譽。2012年,通遼市實現糧食生産“九連增”,糧食産量首次突破了100億公斤大關,創造了糧食生産新紀錄。
輝煌背後是令人不安的隱憂。水務部門數據顯示:通遼是全國110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占有水資源不到1200立方米,低于全國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平。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85%,高出全國平均值近20個百分點。農業用水比重大、用水效率低,直接加劇了區域性缺水、季節性缺水、資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結構性缺水矛盾。
水資源匮乏已經成爲制約通遼市農業發展的瓶頸。面對困境,該市科學謀劃,在科爾沁區、開魯縣、科左中旗高起點、高標准建設了3個10萬畝連片節水增糧高産高效現代農業示範區,在科爾沁大地上奏響節水增糧進行曲。
從大水漫灌到按需給水
驅車行駛在3個示範區,道路兩旁盡是良田平疇,微風吹過,玉米隨風搖曳,好似浪花蕩漾,一派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走入田間地頭,一座座機電井掩映田間,一條條滴灌帶靜臥地面,一處處滴水口無聲潤物。
作爲科左中旗10萬畝玉米膜下滴灌項目區組成部分,花吐古拉鎮豐元慶村耕地裏的玉米長勢喜人。
61歲的崔寶山是豐元慶村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家60畝玉米今年頭一回采用了膜下滴灌技術。
“以前澆水是管灌,一家4口全出動,在三四百米長的一壟地裏鋪水管,時間長,浪費水,還弄得人們一身泥水。現在澆地,直接到機電井處打開閥門,水就通過一條條滴灌帶滴到玉米根部。”崔寶山說。
崔寶山說的這種灌溉方式,被當地村民形象地稱爲給莊稼“打點滴”,玉米吃上了“專供水”。
花吐古拉鎮黨委書記齊廣利介紹,科左中旗10萬畝連片節水增糧高産高效現代農業示範區涉及該鎮4萬畝耕地,如今每口井的澆灌面積是以前的3倍多,鎮裏項目區內的機井已由532口壓減到了221口。
齊廣利算了一筆節水賬:膜下滴灌玉米整個生育期共灌8~10次水,每畝每次用水約15立方米,共用水120~150立方米。較之大水漫灌,每畝可節水150立方米。花吐古拉鎮4萬畝項目區耕地年可少采地下水600萬立方米。
操作手機就能澆莊稼
在開魯縣10萬畝連片節水增糧高産高效現代農業示範區內的三星村,有一塊被村民津津樂道的1300畝精准灌溉試驗區。
“我們都不知道該不該澆水、什麽時候水澆夠了,這些機器就能幫我們開閥、關閥,這真是高科技啊!”三星村村民王勇清贊歎道。開魯縣水務局副局長賈玉解釋道:試驗區內設有觀測站,分別監測地下水位、氣象及病蟲害和地表墒情。
這些信息會通過通訊中繼站直接傳輸到節水信息化管理平台,平台會自動分析得到的數據。如需灌溉,系統會自動計算灌溉用水量、時長,然後通過無線控制系統發布命令,電磁閥就將打開,灌溉會自動進行。系統通過超聲波流量計就能知道用水量,時間一到就會自動停止灌溉過程。
科爾沁區錢家店鎮項家村1000多畝耕地列入了精准灌溉試驗區。
“只要在代表该井位的数字上一点,这口井就会自动打开,灌溉一结束再点鼠标,阀门就会自动關閉。不用出门就可实现灌溉。经过管理与设置,村民们只要有智能手机,坐在家里就能知道土地墒情、病虫害等情况,在家里操作手机就可实现对玉米的灌溉。”在项家村村部,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华说。
據了解,科爾沁區、開魯縣、科左中旗3個連片節水增糧高産高效現代農業示範區內所有農田井都安裝了智能計量管理系統,應用了水資源無線自組網絡管理技術。通過市、縣、村三級水資源管理信息化平台之間的信息交換,實現精准灌溉、科學施肥和高效節水。
“建設”9億立方米“水庫”
2011年,通遼市“8511521113”工程的制定實施,正式開啓了發展現代農牧業的序幕。工程明確提出要建設800萬畝旱澇保收、高産高效、現代節水農田,控制地下水超采,壓減3萬眼機電井。
“建設10萬畝玉米膜下滴灌項目區,困難可想而知,但是節水勢在必行,而且是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開魯縣水務局副局長賈玉的話語裏充滿了焦慮與迫切。
截至2012年底,通遼市節水高産高效灌溉面積累計達306萬畝,壓減農業機電井5052眼。今年依托“節水增糧行動”項目,全市新發展節水高産高效灌溉面積107萬畝,壓減農業機電井8300眼,全市節水高産高效灌溉總面積累計將達到413萬畝。
“到2015年,通遼市要累計發展節水高産高效糧食功能區800萬畝,壓減農業機電井3萬眼,將農業用水比例由現在的85%降低到70%。通遼圍繞主城區將建有300萬畝的旱澇保收、高産高效、現代節水農田,將節水9億立方米,相當于在主城區附近‘建設’了一個9億立方米‘水庫’。這絕對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通遼市委常委、副市長孫振雲如是說。